一片不“强迫”树木整齐列队、不“剥夺”灌木生存权的森林,反而成了对抗气候变暖的隐形冠军。 一、何为近自然经营?打破人工林的“绿色流水线” 传统森林经营追求速生与整齐,而近自然经营则模仿自然生态的逻辑: “目标树”培育:如福建漳平五一林场,每亩仅保留40株优质目标树(如红锥、闽楠),其余适度疏伐,为目标树释放生长空间; 混交复层结构:在乔木层下补植耐阴树种,形成“高-中-低”垂直生态层次,提升生物多样性; 减少人为干预:拒绝化肥与除草剂,依靠枯落物分解滋养土壤,维持生态系统自循环能力。 科学依据:研究表明,近自然林分的光合作用效率比纯林高30%,碳储量提升超20%。 二、技术创新:让碳汇可测量、可交易 碳汇从“空气”变“资产”,依赖技术与制度的双重突破: 遥感监测替代人工 黑龙江林区采用无人机激光扫描,10分钟完成400平方米样地监测,精度提升50%,人力成本下降70%; 碳汇“一张图”管理 黑龙江整合全省林地数据,实时显示碳储量、树种组成、郁闭度,项目开发周期从1个月缩短至“一键生成”; 标准化交易体系 2024年7月,黑龙江省建成碳汇交易平台,首批签约428.5万元;漳平五一林场单笔交易10万吨碳汇,收入226.8万元。 三、成效: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收益 碳汇增益:新疆巩留林场试点年增碳汇50万吨,预期收益700万元/年; 林农增收:陕西礼泉县村民黄岚的5000亩槐林碳汇交易创收26.8万元; 生态韧性:河北千松坝林场通过近自然改造,森林蓄积量年增8%,火灾与病虫害发生率下降35%。 典型案例:塞罕坝机械林场将荒漠变为112万亩人工林海,碳储量超千万吨,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四、未来:从“碳库”到“生命共同体” 近自然经营正推动林业从“单一产出”转向“多元服务”: “碳汇+”模式探索:福建漳平试点“碳汇+林下经济”,在林间种植黄精、灵芝等高值药材; 国际协作升温:中国为泰国、埃塞俄比亚等8国提供森林经营培训,输出近自然技术体系; 政策赋能:2025年全国新增9个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目标2030年林业碳汇标准全域覆盖。 近自然经营是让森林“活”起来的关键——它不只固碳,更在培育一个有呼吸、能进化的生命网络。 让树木自由生长,让碳汇自然流淌。守护森林的野性,或许正是人类通往碳中和的最智慧路径。 
扫码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