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泽国镇乡村的鞋业发展情况典型村四:
牧屿村
(1)村庄概况
牧屿村位于泽国南面,坐落在风景优美的牧屿山下,南接横峰街道。共有户籍人口1327人,404户,外出务工人数191人,外来务工人数7290人,耕地面积150亩。现有村民生产小组8个。该村以鞋类制造,鞋类加工为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0多万,主要来源是房产租赁收入,其中车站用房约2、30万,农贸市场用房和镇里分成,占50%,收入为200多万,综合市场100多万,沿街店面20-30万等。
(2)村庄聚落空间特征及演变
迁村并点方面,镇级层面上,1951年建牧屿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6年建镇,1990年江洋乡并入,1992年郑颜乡并入为牧屿镇,属泽国区。2000年以后把牧屿镇合并到泽国镇下,现在相当于泽国镇下的一个管理区。村级层面上,为响应合并1000人以下村庄的政策,牧屿村与牧东、牧南村合并,而且40年以前三个村也本是一个村。村庄合并前,牧屿村有1300人,牧南有1000多人,牧东村有900多人,合并后总人口至少达2万人,是少有的规模较大的村庄。
新农村建设方面,长期进行翻新民房,利用闲置土地,申请指标统一规划,建厂房、村民建房,解决民生问题。村里的房子基本都是70年代建成的两层砖混房屋,或80年代的三层砖混结构房屋,现在要求建4、5层房屋。村委会在村建房方面没有挣钱,给老人补贴改建老房子,一间房屋总计花费需30万左右。
环境整治方面,五水共治后水质改善很大,从4年前开始,上面投入约500万,将污染水接到污水厂,河道干净很多。鞋厂污染不大,胶水可以在厂区内解决,要求鞋厂自己把污水接入,废气也不多。
消防治安方面,网格化管理,村里有两个网格员,网格员同时登记管理外来人员信息,镇级有5个村两委成员,每周四晚上巡逻。
公共服务方面,村内建了3个小广场,布置了运动器材,以及文体中心项目正在招标。
(3)村庄经济空间特征及演变
农业方面,村内尚有10多户保持务农,没有大户承包种植,而是以政府名义成立村庄经济合作社,以经济合作社的名义在银行开户,属于村委会(村委分支)管理。
工业用地布局方面,牧屿村在泽国镇“一城,两心”的工业布局总体构架中的“两心”之一即牧屿工业功能区范围内(图3-)。作为区位优势明显的产业研发中心、电子商务中心、鞋业制造中心,牧屿工业功能区以关联带动作用推动发展,分别以现状两个工业点为基础,向北、向南发展形成一类工业小区,拥有龙头企业,如宝利特鞋业及新能源、爱尔达电机、博洋鞋业等。功能区内的小微园区建设有力推进,三江口小微园区占地40.62亩,位于泽国镇牧西村与牧屿村交界处三江口,以牧屿村和牧西村经济合作社为主体,建造标准厂房,主要针对发展前景较好的小微机电企业。牧西区块已经投产,牧屿区块启动使用;启动牧屿城区与铁路新区泽国区块无缝对接全域整治。
产业发展方面,牧屿村因地制宜,以“工业强村,美丽乡村”为目标,依靠优越的地段,便利的交通,吸引了更多企业集聚,主要发展鞋业、机械,逐渐成为当地重要的鞋类企业集聚点之一。村内主导产业——鞋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阶段,主要为本地人开设的小作坊形式,开始吸引周边的人加入这个行业,其中1982年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公司宝利特在牧南村成立,后来搬至牧屿村(现在搬到园区新厂房)。
第二阶段:1995年-2000年的初具规模阶段,此时陆续有厂房建成,镇里有相应规划,推进交通设施建设,道路可达的国有出让土地,都可以卖地建厂房。
第三阶段:2000年-2010年飞速发展阶段,从2000年的30家企业到2010年60多家企业。2010年后至今产业进入转型期,体现在企业数量基本没有增加,同时很多创办时间很久的企业调整方向,将厂房出租,转到国外卖鞋子、或从事集装箱运等行业。
产业现状经营方面,2010年以后大量外地人进入,从打工、学技术发展到自己办厂或参与管理。村内以大中厂为主,小作坊、小厂不多,因此鞋业整治带来的影响较少。但现在大厂的经营者多数还是本地人,外地人经营的企业规模不大,主要原因为大企业门槛较高,制鞋作为密集型产业,对人力资源需求很大,因此在员工管理、工资、配套等方面都有很高
农村电商方面,牧屿村是泽国镇第一批淘宝村,自下而上发展至今已有6、7年。电商发展之处并没有什么政策鼓励,直至阿里巴巴公司将后台数据反映给村里,并受邀参加丽水的淘宝村峰会时才意识到村里电商已发展到了较大的规模。目前村里淘宝店并不多,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总计七、八十家,而且一般不设招牌,比较隐藏。淘宝80%还是卖鞋,从横峰、石粘或夹屿等地的小厂进货。
牧屿村近期再进行电商园规划,为电商产业准备一块土地建设电商产业园,设置100-200平方米规模的店面,为销售和生产提供场地。牧屿村具有符合规定的厂房、便利交通、优越的区位条件等优势,并做好好消防等安全保障,可承接夹屿、双峰村受整治影响产生的大量溢出人口。该项目2018年下半年可以完成手续,第二年可以开工。已经在山那边(三江口小微园区)建成3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全部出租,预计将带来700多万的村集体收入。电商园的土地性质是集体土地,以1万多/亩的价格从村民手中租得,收益与村民分红,第一期租给企业,土地租金与厂房租金成比例上涨(假设以厂房租金20/平·月,土地租金1.5万/亩为基础,若厂房租金到达30/平·月,土地租金则相应上涨;若厂房租金下跌,土地租金最低仍为1.5万/亩)。
(4)村庄社会空间特征及演变
该村的户籍人口与外来务工人数比值约为1:6,其中,约有20%的本地人开办鞋厂,还有一些本地人经营小型便利店,或家里打零工做配件如鞋帮,绣花,辅料,相当于小作坊。外来务工人员多在鞋厂打工,或开设门店,占沿路门店的2/3。
大约自2010年起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增加,对于本地村民而言,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也能提高他们的收入,如条件较差、缺少独立卫生间的房屋也能租到5、600元/月。虽然外来人员的增加带来了一系列卫生、治安问题,增加了村里需要承担的维护费用,但村里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关系仍属融洽。
2.结论与讨论
同在泽国镇
同以鞋业为支柱产业
四个村庄却呈现各具特点的发展路径与模式
①夹屿村是泽国镇、温岭市甚至全国范围中最早开始制作女鞋的村庄,大概1982年起掀起家家户户制鞋作坊的热潮。延续至今,夹屿村借助贯穿交通要道的优势,形成了沿街兴旺的家庭式淘宝店,每天在主干道上忙碌往来水泄不通。
②双峰村继夹屿村后于1990年代也涌现大量的制鞋作坊,至1990年代在村里选定了现今工业园区的范围作为工业用地,开始有挂牌的工厂来此买地办厂,逐渐形成村内的鞋业产业的生产集群。2008年,双峰村农村电商开始兴起,至2010年初具规模,在工业园区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淘宝店,相比其他村庄以稍大规模的淘宝店为主。
③牧屿村也是1990年代初都是本地人经营的家庭式的制鞋作坊,积累财富后一部分外出经商或务工,一部分则选择在本地当老板办鞋厂,95年开始卖地建厂房,宝利特、卓琳等一批鞋企便是那一时期开始逐渐办起来的。大中鞋企以外贸生意为主,涉及内销、电商甚少。
④横泾村原先完全是农业村,未发展鞋业。2013年,福建人谢仕明来此开始经营淘宝鞋店,带动本地与外面的朋友来此做自产自销或者纯碎销售的淘宝店,该村鞋业发展的起点便是淘宝鞋店。虽然横泾村发家比较晚,但是近几年在泽国镇中电商发展方面名列前茅。值得一提的是,村支书带领构建“横泾鞋业公司”,巧妙应对鞋业整治等政策,将零散的家庭式淘宝店有效整合在一起,个体经营转集体经营,无论是鞋业商户的经营还是村屋及工厂租金,都在企业化的运作中规范化、集约化。
低成本门槛是农村地区与电商产业发展的契合点
首先,电商产业的低创业门槛与农村低成本的创业环境相互契合。淘宝卖家的普遍特点为店家规模小,基本上是家庭经营,没有雇佣员工;总体投入少,房租一年只需不到10万,开网店无需投资与缴税,如果制鞋需要投入一定资本购买机器与雇佣人力。现在大多数商户都是自产自销,减少中间商差价,在淘宝网等平台直接进行买卖。低端鞋的成本投入较低、需求量大,虽然利润相对微薄,但是对收入偏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农民而言,首先是低门槛好进入,其次是风险小易经营。
第二,电商产业的非正式化与农村低管治能力的制度环境相互契合。目前,电商产业存在无税收、不易统计、民房租用、私活打工等非正式化现象,农村地区对此的包容性相对较高。从空间角度上来看,生活在土地资源约束不断凸显、城乡一体的空间治理体系日渐完善的时代背景下,新的乡村城镇化过程必然也将受到相对严格的用地管控约束。因此乡村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初期与乡村存量空间高度兼容,农民充分依托宅基地上的自建房,混合居住、办公、加工、仓储等多种功能从事电商活动,极大地提升了空间的使用效率,实现功能的就地城镇化。
第三,电商产业的销售形式实际上给农村低小散的制鞋产业形态一种可能。电商相当于重塑了原有的传统买卖市场,将广大的网购用户与生产户直接对接。但是政策上对于低小散企业及作坊的整治确实一刀切的,从政府层面看这是对传统产业升级的一种倒逼,实际上这些散户已经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找到了创新的生存之道。低端鞋与看似高端的电商的结合似乎有某种戏剧成分,但实际上电商需求大,相应低端鞋的销量产值也大,与农民创业十分吻合。可能传统产业升级应该在大中企业的产品质量、品牌营造等方面上下功夫,把整个制鞋市场的水平拉高,小微企业及作坊自然也会跟上。
第四,线上的网购需求与线下农村低价格、小规模的生产特性相互契合。大量的市场需求支撑了农村电商的存在,而灵活的家庭式淘宝商户适应快速更新的市场潮流。对于自产自销的淘宝商户,他们可收益成本价以外的利润,薄利走量。其自产鞋量相比工厂较小,其优势是可灵活地随市场潮流随时调整。此外,产业集群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商户对产业各功能板块及配套的共享提升效率。同时,谢仕明的到来也带动了一批纯碎做淘宝卖鞋的商户,基本是零成本创业,他们没有前期成本投入的风险,也不受制鞋整治等政策的影响。这些商户的根据地在农村地区,因为可以直接在乡村工厂或者村民家进货,产品进货价格低廉,交通与物流成本也减少。距离产品产地近的好处除了低价之外,进货商户也无需囤货,随卖随进。
第五,低农村生活成本吸引大量外地人来此生产、生活,沿海地区发展较好的农村成为了落后地区人口继大城市的第二选择。如今乡村的基础设施、公服设施、环境营造等方面都在提升,已基本满足本地及外来村民的生活需求,便利且便宜。
农村电商带来第二次乡村城镇化
社会生态位的补位
乡村工业化推动泽国镇的第一次乡村城镇化,而农村电商则是第二次乡村城镇化。这里村庄的半城市化早年是农村工业化搞出来的,现在环境整治,照理说产业升级、本地人大量搬离、后就应该绿水青山了,但却又被外来人口占领了,形成了新一轮的半城市化。这个过程,可以用人类生态学来看,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社会生态系统,不同群体占据不同位置,大家都在往更高的位置转移。
泽国镇本地人在早期资本积累后大多选择外出,形成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输出人口的态势。与其他落后地区不同的是,泽国人等江浙人大多外出经商,而非打工。也有一部分从2000左右在本地经营起本土鞋厂,与当时“浙商回归”等招商政策契机有关,至今已发展为大中鞋类企业。泽国本地人内部的贫富差距似乎比较显著,要么是大老板,要么是务农或其他低层行业、也不思进取的穷人。中间的空挡成为外地人补位的机遇。早期办厂热潮中,外地人来此在工厂里打工,后来积累资本和经验便自己尝试经常,峰琳的老板就是如此,并带动亲戚朋友联盟一起做。但是外地人经营的鞋企规模偏于中等,与本地人还有一定差距。农村电商的低门槛则给大量的外地人更大的发展空间,与之相配套延伸出相关环节及服务配套的专业化商户及务工人员。
与本地人的“晋升”不同,外地人在这里更加稳扎稳打,一时没有向周边城镇或大城市晋升的打算。相比外地人资本积累较薄,而且现在晋升进城的成本比十年前、二十年前高出很多,还需要进一步的积累与转型提升。而且离开此地,以为着离开鞋业的产业发展集群,抛下现有的产业经营基础去外面经营其他行业,对他们来说不太现实。相比其他农村地区,产业集群是持续吸引人与产业、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但是,这些半城市化村庄的问题在于,本地人与外地人经济上高度融合,但是社会上高度分离。外地人无法真正融入本地社会,也就缺乏本地归属感,只是将这里作为一个挣钱的地方,而不是终生生活的社区。所以村庄环境、风貌、治安都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
制鞋整治降低了乡村家庭经济的弹性
第一,制鞋整治行动对制鞋作坊的影响较大,整体削减了家庭作坊的数量。把民房制鞋的作坊搬到工厂,大大增加租金成本,原本生产与生活都在民房里,如此一部分制鞋作坊直接退出行业。但是还有较大部分做的比较好的作坊商户留守制鞋业,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普遍做起农村电商,实际上村民的收入主体还在制鞋上,还是存在较多家庭即便搬到工厂制鞋成本提高,也不愿放弃制鞋只做淘宝店。
第二,本来存在非正式的“供货链”,小厂支撑大厂,老人妇女在家打鞋帮供给鞋厂也可以一天挣一二百块。但是民房禁止制鞋后彻底切断了非正式的弹性就业,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大厂生产发展的打击。诸暨大唐镇等地也如此,工业发展发展,工厂的生产加工外溢至周边乡村地区,形成城镇与乡村、工厂与作坊的相互补给与依赖。切断这份依赖,是对整个产业发展的打击。
政策上对于低小散企业及作坊的整治确实一刀切的,从政府层面看这是对传统产业升级的一种倒逼,实际上这些散户已经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找到了创新的生存之道。低端鞋与看似高端的电商的结合似乎有某种戏剧成分,但实际上电商需求大,相应低端鞋的销量产值也大,与农民创业十分吻合。可能传统产业升级应该在大中企业的产品质量、品牌营造等方面上下功夫,把整个制鞋市场的水平拉高,小微企业及作坊自然也会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