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今日头条

绿色环保网北京讯:伞的感悟

时间:2025-07-10 10:34   来源:冬歌文苑   作者:孙玉俊   访问次数:4567


常言道,饱带饥粮,晴带雨伞。人的一生中,别人再大的屋檐,也不如自己拥有一把伞。

伞,是一个象形字。拆解的意思,人的一生二十也好八十也罢,都与伞紧紧相依,不可缺少。我第一次认识伞的样子,是小时候在别人家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中堂画中看到的。儿时记忆,那时雨天比现在多。六十年代,我们家在农村无力买伞,父母雨天下地干活,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如果小孩子出门,大人把装磷肥的编织袋底角朝里一顶,便成了“雨衣”。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家里添置了雨伞。木柄竹骨油布面,结实耐用。雨天上学,路过马姓人家,走在前面的哥哥们有意挑逗大黄狗追赶。年龄偏小的我只能跑在后面,狗来了我急中生智,把雨伞当作“盾牌”,阻挡狗的袭击。一伞两用,感到安全又舒心。

随着时间推移,伞的造型更加人性化了。由直柄到乚型,后来发展到折叠伞;伞的功能由防雨,到遮阳防辐射。不仅仅于此,“伞”也给人们带来很多启示和醒悟。

“忽忆儿时一把伞,半山雨落母肩满。”我小时候,记得父亲为了大家庭的生计,常年拉板车奔波于大小两个集头,风餐露宿。架车的轮骨像撑开的两把伞,把忍饥挨饿的日子碾压得粉碎,拉来了我们童年的微笑与三餐。母亲的纺车是转动不停的伞,给子女们转来棉衣的温暖和四季的安然。

读初中时,数学老师在教三角形几何题时,常常告诫我们:在分析解题思路上,大脑一定要像打开的伞,要有发散性思维。老师的比喻让我明白了,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拓宽视野,打破僵化教条的思维方式。触类旁通,受益匪浅。

风雨人生,自己撑伞。从青涩少年,到霜染白头,反反复复的季节,起起落落的过往,让我体会到人间冷暖。一路走来,感谢父母、家人像伞一样,为我遮风挡雨,保驾护航;常忆当年好,更悔一时错。悔恨当初为别人撑伞,自己却淋成了落汤鸡。心软是病,仁慈致命。我每当想起如遇倾盆大雨,檐下的雨点像命运的鼓点,重叩在阴沟里,溅起一个又一个失落的涟漪。

手执一把伞,行走风雨间。我身临雨巷,五颜六色的伞,扮靓了城市的风景。伞下,人天隔虚空;伞上,寂寞的雨丝绽放出各异的形态;路灯,让雨伞有了不再孤独的影子,与云雾互动,与花草握手,无不静静地倾听着“穿林打叶”的雨声。滴滴道尽古今事,声声诠释事变迁。朦胧间,恍然惊觉:人生不过三万天,晴雨皆修行。有人躲雨,有人等伞,何不“一蓑烟雨任平生”。

黎戈曾写过:“最好的生活状态是,在干燥处能卷起锋芒,在潮湿处能张开怀抱。”上了年纪的我,要活得像一把伞。风和日丽的时候,要收敛自己的性格,学会过滤和避让;遇到风雨来临,从容面对,敢于担当。生活中,撑得起责任,收得住情绪。少些欲望,少些脾气,少些活动圈子。独处未必孤独,停停走走就是自由。不要错误地把过去熟悉的人,当作自己现在的人脉。命运,只负责发牌,洗牌的永远是自己。没有必要把自己的快乐分享成显摆,把自己的苦难倾诉成路人的倒彩。

人生如伞,收得拢,撑得开。要长怀伞骨的爽朗,能伸能屈,收放自如;永保伞面的柔和,相信再大的褶皱,岁月的力量都会把它扯平。永远拥有一颗伞一般的心,让雨水洗洗容颜,让太阳悄悄晒干。

qrcode_for_gh_38082bada65e_258.jpg

扫码关注我们


绿色环保网
常年法律顾问:
有关新闻稿件及版权事宜请联系18601070618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18号
监督电话:18601070618
总编邮箱:18601070618@163.com
版权所有 绿色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