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一个俗称“地无三尺平”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地区缺土,且水土流失严重,生态修复任重道远。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能源矿产战略基地之一。目前已发现矿产110种以上,其中76种探明储量,42种矿产保有储量排名全国前十位,汞矿、重晶石、磷矿石等矿种保有储量居全国首位。但受制于传统和粗放型的矿业发展模式,贵州矿产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市场竞争无序、资金周转困难、运输难度和成本加大、产供压力陡增等问题,严重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亦是矿业大省,受地形和生态承载约束,煤矸石、磷石膏等大宗工矿固体废弃物几乎到了“无地可排”的境地(其实云、贵、川大多都是这样)。 贵州省标新立异,笃行致远。在矿山生态修复的宏大工程中,大力推进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试点,以“就地化”消纳原则制定“一矿一策”全面推广实施战略,为破解生态难题、实现绿色发展开辟新路径。在拓展生态修复思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发挥着独特且关键的作用。 磷石膏:生态修复的新 “利器”贵州作为磷化工大省,磷石膏的处理曾是一大难题。如今,当地转变思路,将磷石膏用于生态修复,并取得积极成效。2024 年 7 月,贵州省联合 7 部门印发《贵州省磷石膏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和暂存污染控制技术规范 (试行)》,为磷石膏的资源化利用筑牢了政策根基。当年,生态修复便消纳磷石膏达 721 万吨,占全部消纳量的 61%,这一数据彰显出磷石膏在生态修复领域巨大的应用潜力,已然成为磷石膏规模化消纳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操作中,磷石膏可用于矿山废弃地的土壤改良。矿山开采往往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养分流失,而磷石膏中富含的钙、硫等元素,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将磷石膏与表土剥覆工程相结合,在表土回覆之前,将适量的磷石膏均匀施撒于客土或二次剥离后的土层上,再进行表土回覆,能为后续的植被生长创造更优的土壤条件。这一过程不仅解决了磷石膏的处置难题,还提升了矿山生态修复中土壤的质量,与传统的土壤培肥措施相得益彰,进一步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煤矸石:填沟造地的新尝试针对煤矸石的处置,贵州在 2024 年 8 月联合 6 部门发布《贵州省煤矸石填沟造地试点示范技术指南 (试行)》,并在六盘水市、毕节市实施第一批 6 个煤矸石填沟造地试点示范项目,计划消纳煤矸石约 1300 万吨。这一举措探索出了大宗固废 “治理 + 转化” 的创新模式,即将煤矸石用于生态恢复治理、土地整治等填沟造地活动。 在矿山生态修复场景下,煤矸石填沟造地与土地平整工程紧密相关。矿山开采形成的沟壑、低洼区域,通过填充煤矸石进行初步平整,为后续的土地利用奠定基础。在填充过程中,因地制宜的参照相关技术规范,确保煤矸石的压实度和稳定性,防止出现塌陷等安全隐患。填充完成后,再进行表土覆盖,结合土地翻耕工程,使土地具备适宜植被生长的条件。 从长远来看,通过造林碳汇、土地资源指标交易等方式,实现了煤矸石从废弃物到生态修复资源的价值转化,拓宽了 “两山” 转化路径,为矿山生态修复带来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其他大宗固废:多元利用的新探索赤泥综合利用途径在贵州也在不断探索之中。支持赤泥 “岩化” 改性、协同酱酒窖底水土壤化等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推进实施清镇市莲花寺村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遵义铝业赤泥土壤化边坡治理与基干土制备等项目,预计消纳赤泥约 20 万吨,逐步拓宽了赤泥综合利用场景。赤泥的特性使其在矿山边坡治理等方面具有潜在价值,通过特定的改性处理后,可用于加固边坡、防止水土流失,与矿山生态修复中的边坡防护工程相结合,提升边坡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在解决锰渣利用处置难题上,贵州建成 “焙烧法”“水洗法” 锰渣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项目,实现年处理锰渣 160 万吨。无害化处理后的锰渣,部分可作为建筑材料的原料,用于矿山工业广场等区域的地面铺设或建筑基础建设,减少了对天然石材等资源的依赖;部分经过处理符合土壤改良要求的锰渣,还可参与到土壤培肥工程中,为矿山复垦土地增添养分,促进植被生长。 贵州省在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试点方面的努力,为矿山生态修复注入了新活力。通过将大宗固废的处置与传统生态修复工程措施有机结合,不仅有效解决了固废污染问题,还提升了生态修复的效率与质量,为实现矿山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可喜的是,继贵州之后,山西、内蒙古等地也相继出台政策和地方性标准,逐步实现固废源头减排、过程利用、末端减量的大好局面。
下一步,在做好矿山大宗固废的基础上,是否会在贵州酿酒事业的循环发展与关联产业经济有所突破,诸如酒糟、窖泥、曲药等固废的生态资源化,助力贵州有机红高粱提质增产、酱酒产业高质量发展铸魂赋能,我们拭目以待。 
扫码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