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生态环境工作需紧扣“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抓手,以美丽河湖建设和重金属风险清零为突破口,通过智慧监管提效和结构深度调整实现环境质量根本改善。 一、核心目标体系 (一)美丽河湖建设 目标值: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40%,2030年取得显著成效,2035年基本建成。 重点任务: 1、水质提升:Ⅰ-Ⅲ类水体比例持续提高,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 2、生态修复: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强化沉水植物覆盖率、鱼类种群数量等生态指标监测; 3、岸线管理:整治排污口,建立“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监管体系。 (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阶段目标: 2025年:基本形成协同工作格局,重点领域结构优化取得成效; 2030年: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助力碳达峰,大气重点区域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 关键指标: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持续提升; 重点区域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比达50%。 二、重点领域工作方向 (一)水环境系统治理 1、智慧监管升级 构建“空天地水”一体化监测网络,整合水质(pH、COD、重金属等)、水文(流量、流速)、生态(生物多样性)、污染源(工业/农业/船舶)数据,实现动态预警与溯源。 地方实践建议:建设辖区“水环境一张图”平台,集成排污口、断面、水源地数据,支持GIS可视化决策。 再生水循环利用 推进污水资源化,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显著提升;推广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技术(如污泥沼气热电联产)。 2. 大气与碳协同治理 结构调整重点 能源:严控煤电新增,推动北方清洁取暖,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 交通:加快“公转铁/水”,淘汰老旧机动车,推广新能源货车商业化运营; 技术创新方向:开展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与碳捕集协同改造试点,VOCs治理优先源头替代。 3、重金属与土壤风险管控 整治范围: 聚焦广西、湖南等5省及21市,重点管控铅、汞、镉、铊等7类重金属。 行动节点: 时间节点 | 任务要求 | 2025年底 | 完成全国排查,立行立改污染源 | 2027年底 | 消除高风险隐患,建立“2小时应急圈” | 2030年底 | 健全长效管控体系 |
技术配置: 配备便携式重金属分析仪(应急)、在线监测仪(企业长效防控)、自动监测站(水源地预警)。 4、智慧监管与技术创新 数据整合:通过AI适配器打通多源系统(如排污许可、环评、监测数据),构建生态环境专题数据库。 生态遥感应用:利用卫星遥感动态监管河岸带、湖泊生态,支撑修复工程选址。 三、政策机制保障 1、源头防控机制 将碳达峰要求纳入“三线一单”,严控“两高”项目(钢铁、电解铝等); 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2025年化肥/农药利用率达43%。 2、多元治理创新 探索“碳普惠”公众参与机制,强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 深化“无废城市”建设,2025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60%。 四、地方实施建议 1、差异化施策:依据区域污染特征(如矿产区重治重金属、工业区强化降碳)制定“一企一策”方案; 2、能力建设重点:配置应急监测装备(如便携式重金属仪),培训智慧监管平台操作人员; 3、跨部门协同:联合能源部门推动清洁能源替代,协同交通部门优化货运结构。 2025-2030年核心环境约束性目标 
扫码关注我们
|